11月6日至7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大会主题为“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
致辞环节
6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承办的“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渝举办。作为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活动旨在展现青年科技人才的技能、知识和全球视野,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ANSO副主席单位代表、巴西科学院院长Helena B. Nader,缅甸科技部部长Myo Thein Kyaw,摩洛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部部长Yassine Zaghloul参会并致辞。
陈贵云表示,重庆市重视青年科学家的培育,未来将深度利用陆海新通道加强“一带一路”的衔接,为青年科学家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贡献智慧搭建桥梁。
Helena B. Nader指出,科技领域合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动能。在应对全球环境污染、脱贫等方面,青年科学家的合作更显重要。
Myo Thein Kyaw认为,科学进步的合作比以往都更显紧密,全球科技合作需要更为多元化视角才能解决问题。他认为,要特别重视原创思维和实验的力量,并鼓励更多青年科学家要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探索未知。
Abdellatif Miraoui表示,科技创新在人口发展、对抗贫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意义重大。青年科学家通过合作和交流是推进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作题为“星球健康”的报告。他介绍,当前人类发展面临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星球健康”概念就是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财富和健康的平衡。他表示,在科研领域,需求驱动至关重要,希望科研工作者可以将实验室的发现落地到现实中。对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朱永官认为,年轻的科学家应该有更大抱负,拥有全球视野,以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哲、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Mahmoud Ga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研究员李蕾、尼泊尔科学院高级研究员Tista Prasai Joshi、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助理教授Kahlil Fredrick Ermac Cui、莫桑比克天主教大学助理教授Jose Bofana围绕微生物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作物监测系统支持粮食安全等议题做主旨汇报,诠释了多学科先进技术如何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圆桌讨论环节
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青年人才培养等主题,来自不同单位的科研机构代表先后就自身工作经验,为全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高级事务主管Massimo Paoli认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关联的,也包括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希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能够抓住研究的本质,掌握研究方法,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公旦分享了地质研究的工作经验。他介绍,生命是人类福祉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管理模式来应对灾害,是一个拯救生命的有效方式。他感谢了ANSO对山地所的支持,并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为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Bob Adyari介绍,中国有许多先进的研究设施,帮助他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目前,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面临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使更多研究成果落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来自巴基斯坦的助理研究员Sajid Ur Rehman分享了他作为ANSO访问学者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和合作经历。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作总结。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主持。
据统计,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1000名国内外嘉宾参会。作为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本活动共邀请来自24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出席,国别贡献率近30%,为大会营造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国际化氛围。